图片
生老病死,男婚女嫁,是人生必须要经历的阶段,在这些诸多重要时刻,古人同样有着文雅而独特的表达方式。当家中迎来喜事,他们也会用一个个富有诗意的雅称来传递喜悦,比如 “弄璋之喜”“弄瓦之喜”“于归之喜”“文定之喜”,这些词汇承载着古人对人生重要节点的感悟与期许。这些 “喜” 究竟分别指代什么?它们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典故和文化内涵呢?你真的了解吗?今天咱们就展开讲解,探寻其中的文化渊源。弄璋之喜:美玉寄寓的男儿期许“弄璋之喜” 这一说法,在传统语境中专门指代生男孩。这一雅称的典故,源自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《诗经・小雅・斯干》。诗中这样写道:“乃生男子,载寝之床。载衣之裳,载弄之璋。” 意思是说,如果生了男孩,就要让他睡在床榻上,给他穿上华美的衣裳,让他把玩璋这种器物。图片
这里的 “璋” 并非普通的饰品,而是一种美玉,更是古代重要的礼器。《礼记》中有 “大宗执璋” 的记载,这表明璋在古代象征着嫡系子孙的尊贵地位,是权力与身份的一种体现。古人让刚出生的男孩玩璋,寄托着他们对男孩未来的殷切期望。他们希望男孩能够如同美玉一般,拥有高洁的品德,具备仁德、正义、智慧等君子应有的品质。同时璋所代表的尊贵地位,也暗示着家庭期待男孩未来能够承担起家族传承的重任,光耀门楣。从文化寓意来看,“弄璋之喜” 通过玉石这一象征物,将对男性后代的品德修养与社会地位的期许巧妙地融合在一起。在宗法制度下,男孩是家族血脉与责任的传承者,一块璋玉,便是提前为他佩戴上“家族荣耀”的信物。 “弄璋” 的祝福,是对新生儿的祝福,更是对一个家族未来的祝福。图片
弄瓦之喜:纺具承载的女儿心愿与“弄璋”相对,“弄瓦之喜”是庆祝生女孩的古称。同样出自《诗经·小雅·斯干》:“乃生女子,载寝之地。载衣之裼,载弄之瓦。”意思是生了女孩,就让她睡在地上,给她穿上褓衣,让她把玩瓦这种东西。这里的“瓦”,常被误解为“瓦片”,实则是纺车的核心部件。《毛诗故训传》明确注释:“瓦,纺塼也。”所谓“纺塼”,是陶制或石制的纺锤,用于缠绕纱线,是古代女性进行纺织劳作时必不可少的工具。在古代社会,纺织不仅是女性的生存技能,是重要的家庭职责之一,更是女性“德言容功”中“功”的体现。图片
古代讲究女主内,汉代画像石中常见“纺织图”,画面里的女性席地而坐,手捧纺塼,身后是成卷的布帛,正是这种生活的真实写照。在古代社会,纺织是女性重要的家庭职责之一,古人让女孩从小把玩纺车部件,是寄托着对女孩未来能够精通女红、善于操持家务、不惹是非、未来能成为持家有道贤妻良母的期望。“弄瓦之喜” 在现代视角下,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,但它却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活状态和价值观念。于归之喜:女性婚姻开启的人生新篇“于归之喜” 是专门用来指代女子出嫁的雅称。其典故源自《诗经・周南・桃夭》中的 “之子于归,宜其室家”。“归” 字在古代有 “返回” 的意思,古人认为女子 “生于内,归于外”,也就是说女子出生在娘家,而出嫁后则归入夫家,夫家才是她真正的 “归宿”。朱熹在《诗集传》中注释道:“妇人谓嫁曰归”,明确了 “归” 在这一语境中的含义。图片
女子出嫁在古代是家族中的一件大事,象征着女性人生新阶段的开始。婚礼中“亲迎”的隆重仪式,象征着新娘被接纳为夫家宗族成员。于归之喜,是女性从“在室女”到“新妇”的蜕变礼赞,亦是对“合二姓之好”的宗族盛事,体现了古人对婚姻和家族延续的重视,对女子婚姻幸福的祝福。文定之喜:婚约确立的郑重承诺“文定之喜” 指的是订婚,也就是婚事正式确定的喜庆之事。这一说法源自《诗经・大雅・大明》中的 “文定厥祥,亲迎于渭”。古时候结婚流程比较繁琐复杂,又基本是父母操办的,经媒人撮合,认为门当户对,互换“庚贴”,如家中无“异常”情况,八字又合适,就到了议亲的阶段,也就是提亲、定亲等相关环节。在订婚时,男方会送上 “过书”,也就是写有婚约内容的红绿书纸,女方则会回以 “回帖”,作为文定的凭证,“文定之喜” 也因此得名。图片
定亲之后,代表着婚姻关系的正式确立,只是择日在成亲过门。因此“文定” 凭证在古代具有类似法律效力的作用,旧时妻子在某些情况下可以用 “红绿书纸” 来证明自己婚姻的合法性。这些充满诗意的雅称,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它们如同一个个鲜活的文化符号,反映了古人的价值观、家庭观念和礼仪智慧。--END--
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
往期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盛达优配app-线下配资官网-炒股配资代理-配资炒股免费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