□蒋璟璟
近两年来,每逢研究生招生入学季,社交媒体上就会悄然流传一类信息文档,都是以院系为单位,专门搜集并介绍各学科研究生导师的一些信息。这些文档内容会对某一位导师给出直接的简单粗暴的评价。诸如说某导师“没能力还给学生画饼,自己乱用经费,发不出来什么文章,还觉得自己挺厉害”。这些信息文档,大都出自一些个人或教培机构,他们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几条简单条目,更详细全面的信息需要付费购买。(新京报)
号称“用一杯奶茶钱换科研坦途”,此类导师“瓜帖”被做成了生意,买家还不在少数。有需求就有供给,这门特殊的买卖,其实是有内在道理的。毕竟,读研选导师,吃了“信息不对称”亏的,不在少数。正所谓“盛名之下其实难副”,又有云“知人知面不知心”,加之师德师风问题一再刺痛神经,种种因素共同作用下,“准研究生们”难免就变得谨小慎微了些。稳妥起见,人之常情。从某种意义上说,这也相当于是一次“背调”,是学生对导师的摸底。
其实,在所谓导师“瓜贴”流行起来之前,类似的学生就导师的背调,早就长期长期存在。其主要分为两个部分,一个是“查阅”,看导师的职称职级、科研成果、获奖记录、学校考核等,这属于搜集公开信息;另一个则是“打听”,通过社交平台、论坛贴吧、院系群组等,向师兄师姐们咨询某某导师的情况,这近似于是口碑测评——当然了,这两个部分都费时费力,显然不如直接购买个导师“瓜贴”来得方便快捷。
导师“瓜帖”,固然有不少“内部信息”“切身体验”。但诚如媒体所报道的,此类帖文,往往也不乏夸张、失真之处,其中“暴论”频出,可信度到底几何,着实要打个问号。其实,既然名曰“瓜贴”,自然是少不了稗官野史的成分,这其中,有些是主观感受,有些是道听途说,甚至不排除有些是“泄私愤的丑化”。所以,想着吃着瓜就能避坑排雷,也不是没有“错杀”的可能。既然是“吃瓜”,那么不妨多些“有此一说”的淡定,要抱有最起码的娱乐精神才是。
考研读研,哪有什么绝对正确、完美适配的“导师”。付费购买的导师“瓜帖”,既不保真也不保熟,既然如此,权当消遣就好,实在不必对此太过认真。
盛达优配app-线下配资官网-炒股配资代理-配资炒股免费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