据观察者网报道,欧盟代表团原本以为,中方在一些议题上会做出象征性的让步,但实际上却让他们大失所望。从中欧电动车的谈判到稀土出口限制,再到产业政策和俄乌冲突的立场,中方坚持毫不退让。
欧盟分析人士把中方的自信归咎于三个月前的中美关税角力。当时特朗普政府高调宣布提高对华关税,却在临近尾声时选择让步。
荣鼎集团分析师巴金引述欧盟官员的话说:“中国相信自己已经击退了美国,如今对欧盟更有把握。”这种想法的改变,正在重新定义中欧之间的关系氛围。
特别是在刚结束的中美第三轮会谈中,中方的谈判代表在会后接受采访时表现得非常从容自信,而美方代表则是一脸凝重,二者之间形成了鲜明对比。
这次会谈中,中国成功让美方坚持原有关税水平,展现了强有力的反制手腕。当美国都不敢贸然推行24%的对等关税时,欧盟希望中国单方面让步,明显是个不现实的想法。稀土等重要领域的控制措施,已成为中国在谈判中手中的关键牌。
反观欧盟,它的外交难题通过最近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变得明显。欧盟和美国达成的贸易协议中,欧盟的商品要缴15%的关税,这一被欧洲媒体称为“不平等条约”的条款,让欧盟在国际上的形象大受打击。
白宫的官员更是毫不掩饰对欧洲的轻蔑,用“滑跪”这个词来形容欧盟在妥协时的姿态。这种自我贬低的行为,无疑让欧盟在与中国谈判时的底气变得更加不足。
西班牙的地缘政治专家特里洛·菲格罗亚直言不讳地指出,欧盟似乎正逐渐把自己排除在大国角逐之外。
长期以来,欧盟的外交策略一直表现出明显的矛盾,一方面紧跟美国在安全方面的策略,另一方面又希望在经济和贸易关系上保持一定的自主权。
这种矛盾在中美欧三角关系中展得尤为明显。欧盟领导人在面对特朗普时极尽阿谀奉承,可在中国面前却试图保持强硬立场的模样,显得尤为滑稽。
更核心的问题在于,欧盟自己对自己的定位存在严重的误判。像冯德莱恩这些欧洲高层领导人,习惯性地把对华政策跟美国的立场绑在一起,但他们却忽视了国际局势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。这种思维方式让欧洲的外交变得像套在“战略茧房”里一样,难以做出独立明确的判断,搞不清楚自己真正的利益在哪里。
中国之所以有底气大胆对美国说“不”,主要是靠自己整体实力的显著增强和一套清楚连贯的战略思路支撑。而欧盟在国际外交上的左右摇摆,正好反映出它内部存在的分裂状况和战略上的迷失。
这次中欧峰会揭示了一个残酷的事实:在国际舞台上,尊重不是靠施舍换来的。中国通过坚决捍卫自身的核心利益,赢得了对方的敬畏,而欧盟因为无底线的让步,逐渐失去了它应有的国际地位。
当欧盟官员抱怨中国“拿捏”欧洲时,他们或许该想想:是谁最先向世界展现了那种可以随意操控的软弱模样?
展望未来,中欧关系可能会遇到更多挑战。如果欧盟不能走出对美国的依赖,建立起自己的独立外交政策,它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会逐步减弱。
归根结底,实力加上坚定的意志,才是真正应对复杂国际局势的核心所在。任何依赖他人的外交做法,最终都可能付出沉重的代价。
从这个角度来看,中国的外交行动或许为新兴国家打开了一条新的路:既坚持自己的发展方向,又能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和尊重。
对于中国来说,保持战略定力,坚持平等互惠的原则,是实现持续发展的正确途径。中欧峰会和中美博弈中展现出的力量对比变化,实际上只是这个百年变局中的一个小插曲,但所传达的趋势却值得整个国际社会认真思考。
盛达优配app-线下配资官网-炒股配资代理-配资炒股免费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