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部德格版《甘珠尔》,共103凼,每凼84460页,手写完成大约需要25年。
另一种版本《甘珠尔》213凼,这几乎是前一版本的两倍工作量,大约需要50年才能完成。
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,2023年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为78年,过去的人平均寿命值远低于这个数值。那一个人,花25年、50年手写一部经书,就算是放到能与AI恋爱的时代,也是常人无法想象的。
在珍藏有万余件古籍文物的四川省蓉府藏文典籍博物馆,像这样“皓首穷经”的典籍只是万中之一。
四川省蓉府藏文典籍博物馆(下文或简称:藏文典籍博物馆),这家最近才正式面向公众的“萌新”博物馆很低调,官宣的前几天就引起了我的注意,赶紧就预约一个。
展开剩余93%先前,我们写过古籍修复相关的机构以及修复师的故事,基本都是汉文古籍修复方向。
其实,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藏文古籍的质量和数量,在中国各民族遗存的古籍中,仅次于汉文古籍而居第二位。
像四川省蓉府藏文典籍博物馆以藏文典籍为核心,集搜集、整理、抢救、保护、研究、利用、教育为一体,它也是全国首家少数民族典籍类博物馆。
博物馆用了13个单元的展陈讲述藏文字的起源、分类标准、书写等,串联起藏文典籍故事的一整个脉络。
扫完预约二维码,刚走进藏文典籍博物馆,我就被眼前的画面狠狠惊艳到了。
整面墙都是经架,架上摆满了经书。初看,每一屉外有锦缎遮挡,容易被人误认为是锦缎的展陈之类,走近看却会发现每一块锦缎背后是一页一页的经书。
·吞弥·桑布札
据说,现行藏文的创制者是吞弥·桑布札,他是吐蕃松赞干布的七贤臣之一,奉命到天竺,也就是当今印度和其它印度次大陆国家的统称地域去学习。他学成回藏之后,参照梵文,同时又结合藏语发音的特点创制了现行藏文。
他所著的《三十颂》和《音势论》是藏文语法的奠基之作,更是学习藏文不可缺少的语法教材。
·国际标准藏文编码
一般来说,藏文字由三十个辅音字母和四个元音符号组成。而藏文字形结构分成字根、元音符号、上加字、下加字、前加字、后加字和再后加字。
藏文字里的标点符号也跟汉字不同,有云头符、音节点、分句线、涅槃点、伏藏句点等。光是听起来,是不是就觉得好难。
那用藏文字书写的典籍,里面都记载了什么样的内容?
汉文典籍按照传统的四部分类法,主要分为经、史、子、集四部,儒家经典为核心,更注重伦理道德、政治制度、历史记载等方面的阐述。
而“十明学”是藏文典籍内容的重要分类标准,藏文典籍则是“十明学”的载体和传承。
对我们常人来说,藏文化好像很神秘莫测,实际上,藏文化的知识谱系包罗万象,藏族学者土登尼玛就以“十明学”为主线对藏文化进行了分类绘制。
什么是“十明学”?
“十明学”包括:大五明,即内明学(佛学)、因明学(逻辑学)、声明学(声律学)、医方明学(医学)、工巧明学(工艺学);小五明,即修辞学、辞藻学、韵律学、戏剧学、星象学。
可以说,“十明学”支撑起藏文化的整体,构建起哲学思辨到实用技艺的系统知识结构,而每一“明”自成体系,又相互交织。
·“十明学”分类
藏文典籍博物馆将“十明学”每一明的典籍做了展陈,年代久远的古籍页面有的已经泛黄、破损,很是珍贵。
像是佛教经典翻译和注释作品,如《甘珠尔》和《丹珠尔》,还有藏医学的经典著作《四部医典》,这都是藏文典籍的重要内容。
·《甘珠尔·经部》第十八卷,内明学,19世纪,刻本
·《甘露药方珍萃与配药精要》,医药学,18-19世纪,刻本
·《神像度量实践详解·工艺庄严》,工巧明学,17-18世纪,刻本
在版式设计上,藏文古籍更是别具一格。
有看展的朋友感叹:这些古老的藏文典籍让我们简直无从下眼,该横着看,还是竖着看,该从左边看,还是从右边看?
先来说外观吧。
的确,藏文古籍的形状有大有小,书页大都是长条状,它们的长度通常在 30-60厘米之间,宽度在6-12厘米左右。
这种长条版式主要是从实用角度来考量的,比如:长条形状便于手指捏起书页,也不会出现书页相互粘连。
存放的时候,把书页搜集在一起放在经架上,能够紧密地排列,还方便按照类别、年代等进行有序摆放。
同样,藏文古籍里的每一页文字书写布局也很讲究,大部分采用从左至右、自上而下的竖排方式。
在文字的周围还会配有精美的边框图案。这些图案有视觉上的装饰作用,也有一定的寓意,融入了藏族人民的宗教哲学、价值观念等。
在造纸术传入前,人们大都书写在贝多罗树叶上的——贝叶经。这种起源于古印度的书写材料,来源于贝多罗树叶,它宽大厚实、表面平整,很适合书写。
·贝叶经,图源/四川省蓉府藏文典籍博物馆
所以,贝叶经又被称作 “贝多罗树叶文献”“叶质写本典籍”。据说,全球超60%的贝叶经都在西藏。
造纸术传入后,诞生了藏纸。藏纸的原材料是高原特有的狼毒草耐寒、耐旱,植株坚韧,根系发达,造出来的纸就颇有韧性。
早期的藏文字书写,更多是采用自然的矿物颜料,黄铜矿、蓝铜矿、青金石、雄黄以及珊瑚、珍珠等。
因此,其中诞生了一种特别的古籍经书——金银汁典籍。这些文字由金银汁书写成,所谓“金银汁”,就是金和银。
·金银汁典籍
在藏文化中,金和银被看作是神圣的金属,金色象征光明、智慧,银色代表纯洁、清净,用金银汁书写经典等重要古籍,则被认为表达最高的敬意。
仅仅在阿坝地区流传的金银汁典籍就有近千册。
在以前,藏文古籍的书写是一项极为神圣且庄重的工作,许多抄写者把它视为一生的事业。
他们从小就开始接受书法训练,从最基础的握笔姿势、笔画写法到繁复字体……经过经年累月的严苛训练,逐渐练就书写技艺。
我也是第一次知道,藏文就像汉字,写法还会有各种变体,列砖体、串珠体、腾狮体、青稞体、鱼跃体、蟾蜍体等等。虽然看不懂,迥异的字体起势却赏心悦目。
为了方便写就各种字体,藏族人偏爱用硬笔,硬笔是用竹子削成的竹笔。笔头会根据需要削制成或扁或尖、或宽或窄的形状。抄写者就竹笔蘸取墨汁来进行书写。
·上图是竹笔盒与带柄墨水盒,下图是各种笔头
随着雕版印刷术的传入,藏族人也快速将其吸收,用于藏文典籍的复写。
·雕版上的藏文
既然文字已经写就,那这些散落的书页,如何装帧、包装?
在中国古代书籍里,存在着各种装帧风格,比如卷轴装是汉字古籍的一种传统装帧形式,把书页卷成卷轴,用木轴固定。经折装更多用于中国佛教典籍,将书页折叠成册,类似于现代的书籍形式。还有蝴蝶装、包背装、梵夹装、木匣装……
藏文典籍的装帧通常会使用到卷轴装、经折装、线装、梵夹装、蝴蝶装。
藏文典籍博物馆里大部分展示的古籍都主要为梵夹装,这种装帧形式同样是起源于印度,把经文抄写或刻写在贝多罗树叶上,然后用绳子把贝叶串成一束,最后用木版夹护。
这种梵夹装在国内中原地区使用相对较少,但在吐蕃统治时期的敦煌地区,出现了汉文梵夹装佛典。
·包经布
·护经板
·护经绳
·护经绳带扣
·函头标签
整个展览看下来,博物馆的展陈都还是很亲民,展陈动线清晰,围绕藏文典籍的书写、收纳各维度内容都讲得透透的,基本算是为像我这种“小白”扫了盲。
哦,对了,其实,四川省蓉府藏文典籍博物馆收藏的藏品之中,不乏一些引人瞩目的古籍文物,金银汁写本之外,还有敦煌藏文文献、宫廷木刻版、丽江・理塘版《大般若经》、永乐版《甘珠尔》护经板等。
建议去的朋友最好找一位专业讲解,不然,会像我一样——见了真章都对不上号。
● ● ●
发布于:四川省盛达优配app-线下配资官网-炒股配资代理-配资炒股免费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